未来5年,北京将如何发展?昨晚公布的“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”,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解答。
PM2.5浓度何时、怎样下降?2300万人口“天花板”目标如何达成?北京行政副中心建成什么样?长期在京工作生活是否有望通过居住证落户?北京怎样才能告别拥堵的城市公路?
作别“摊大饼”时代的北京,在“腾笼换鸟”、“瘦身健体”等决心中,借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京津冀协同发展,综合用力摆脱“大城市病”。
在剥离“白菜帮”、只留“白菜心”的目标中,新京报记者综合梳理规划建议,以人口、环保、户籍、交通、城管、生态、城区功能、教育为关键词,逐一解读北京未来5年的发展路径。
1 人口
北京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降15%左右
内容:全市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,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%左右,“大城市病”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,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。
严格控制人口规模。发挥疏解非首都功能、调整经济结构的牵引作用,总结推广以业控人、以房管人、以证管人的成功经验,综合运用经济、法律、行政等手段调控人口规模。强化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,坚持区县政府和市有关部门“双调控”机制,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,发挥基层组织作用,确保人口规模不突破“天花板”。
解读
2014年,城六区常住人口为1276.3万人,十三五期间实现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%左右,也就意味着东城、西城、海淀、朝阳、丰台和石景山的人口将减少近200万人。如何减少这近200万人?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,以产业疏解带动人口疏解,是北京调控人口规模的主要方式,“一些大的批发市场迁出主城区后,能带动大量人口流出。”除了产业疏解外,2017年,北京行政副中心的启用,也将能大幅度减少城六区的人口数量。
目前,北京与天津、河北在教育、医疗等方面签署了一系列框架协议和合作方案。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鲁全认为,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带来了人员的大量流动。公共服务资源流动起来,将能吸引人员的流动,减轻北京的人口压力。
2 环保
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将持续削减
内容: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、水耗持续下降,城乡建设用地负增长,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,PM2.5年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5%左右,基本实现生活垃圾、污水全处理,重要河湖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,环境容量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。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河道黑臭水体。推进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模式创新,强化并落实政府管网建设管理的主导责任,放开污水处理、再生水利用市场。
解读
据悉,北京市2013年的PM2.5年均浓度为89.5微克/立方米,2014年PM2.5的年均浓度为85.9微克/立方米。数据显示,北京今年前10个月,PM2.5累计浓度为69.7微克/立方米,同比下降了21.8%。
环境保护部城市环境管理专家组成员彭应登认为,5年后PM2.5能否比2015年下降15%左右,首先要看2015年的基数。如果今年的基数比较高,下降15%还是比较容易的。相反如果基数较低,那下降15%这个幅度比较难。他表示,每年PM2.5的年均值,除了污染物排放的因素,还有气象因素。气象因素造成的年均值波动范围在5%至7%左右。
彭应登说,不管2015年的基数高还是低,随着北京未来采取减少中心区人流、物流以及车流,淘汰污染企业等大力度的措施,15%的下降目标应该是可以达到的。
针对黑臭水体,此前国务院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要求,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应于2015年底前完成水体排查,公布黑臭水体名称、责任人及达标期限;直辖市、省会城市、计划单列市建成区要于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黑臭水体。据悉,北京将于2017年底前,实现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,无违法排污口,基本消除中心城、新城的建成区黑臭水体。
3 户籍
北京实施“居住证制度”研究鼓励户籍外迁政策
内容:实施居住证制度,稳妥推进在京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落户工作。建立住宅出租规范化管理制度,推动老城直管公房管理体制改革。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,建立违法建设责任追究制度,制定中心城区商业门店、餐馆经营的标准和规范,依法治理“开墙打洞”和店外摆摊经营,严格控制低端业态无序聚人。完善促进人口转移机制,研究户随人走的迁出政策和鼓励户籍外迁政策。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,统筹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。
解读
针对“实施居住证制度,稳妥推进在京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落户工作”,陆杰华分析,这将体现在北京本地的居住证管理办法之中。“10月底国务院出台了居住证管理制度的上位法”,他说,之后各地会推出居住证管理办法。
而在北京的居住证管理办法中,除了工作居住证外还会涉及暂住证,因为根据目前的社会治理的新理念,将会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,也就是说今后居住证会成为服务、管理流动人口的主要管理办法,并与教育、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衔接,成为在北京长期生活、工作的基本条件。“没有居住证就很难在北京生活”,陆杰华认为,目前的暂住证可能也会改变为居住证。
至于积分落户,则会是居住证管理办法的配套措施,“其中可能涉及在京工作居住年限、缴纳社保、稳定就业及住所等”,他分析,积分落户的准入条件可能会面向长期在京工作居住的流动人口放开。
至于其中的户随人走的迁出措施,陆杰华认为执行起来可能比较困难,“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,鼓励北京老人去河北养老”,但在社保与户籍挂钩的情况下,要求个人离京后迁出户籍,很难实现。
“户籍在不在北京不会影响人口调控目标。”他说,在按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的前提下,户籍与公共资源影响不大,“北京人去了上海,也要按上海的居住标准落地”。
4 交通
适时出台拥堵收费政策差别化停车收费更有力
内容:加快治理交通拥堵。坚持公交优先战略,构建公交快速通勤系统,促进地面地下交通线路有效衔接和便捷换乘,提高公交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。继续加大轨道交通建设力度,进一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,加快停车设施建设,持续改造中心城区拥堵节点,改善街坊路及居住区内道路系统,畅通道路微循环。加快完善人行步道、自行车道等慢行系统,鼓励绿色出行。实施更有力度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,适时出台拥堵收费政策及其他管理措施,切实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和中心城区交通流量。
解读
拥堵费怎么收、何时收,还在进一步论证中。北京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曾表示,北京如果征收拥堵费,应该只会在部分区域、部分路段的部分时段实行。今年4月,市环保局透露,市交通委和市环保局正在联合研究制定交通拥堵收费政策,将分级设置收费标准,分析政策实施治堵及减排效果,并实行动态调整。
目前北京实施的就是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。长安大学教授段里仁表示,进一步加强差别化停车收费,意味着需要进一步细化区域,即在地区差别政策的前提下,将停车收费与市场需求、地区开发建设程度联系起来,制定更为细致的停车收费政策,这也符合北京城市交通的需求。
交通专家王江燕也提出,差别化停车收费如果执行到位,对限制部分区域机动车过度使用有非常明显的作用。但目前停车公司管理仍有不规范的问题存在,个别管理员允许议价,造成有政策却无效果的局面。
5 城管
构建“大城管”体制 加大立法力度
内容: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。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,形成权责清晰、服务为先、有序参与的体制机制,实现城市管理目标、方法和模式的现代化。加大城市管理领域立法力度,建立健全覆盖城市重点领域的管理和服务标准。理顺城市管理部门职责分工,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、力量下沉,构建“大城管”体制。加强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,健全法规执行监督检查机制,实现综合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。健全重大活动常态化运行服务保障机制。
解读
北京理工大学行政管理学副教授杨彦曾解释,北京将构建的“大城管体制”,类似于“大部制”的构建,打破各部门之间的壁垒,解决城管执法难的问题。他表示,实行“大城管”体制后,市民向政府“求助”不需要再面对不同的部门,只需一个大城管部门。
此前,石景山区曾试点将更多行政处罚权力下放给各个街道。试点中,石景山区向街道下放380项行政权力,涉及城管、环保多个部门。石景山区城管委主任冯重北曾表示,权力下沉,一些小的违法违规问题,比如门前三包等,可直接在社区内解决,“减少了部门之间的协调”。
6 生态
逐步推行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
内容: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制度,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,逐步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,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。
解读
日前,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《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意见》,从制度层面加强审计工作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。今后,审计监督将在全市实现全覆盖,特别是领导干部离任时,不仅要接受经济责任审计,还要探索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审计。
据介绍,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,审计机关今年采取“一区县一试点”方式,在全市16区县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,结合功能区划不同定位和自身资源禀赋,重点对试点范围和领域进行了探索,为下一步工作积累了经验。
彭应登表示,离任审计意味着,并不是离开岗位就没有责任了,不管离任还是退休,如果由于该人的责任造成生态环境损害,就要追究责任,包括法律责任。他认为,这样使得在任的领导干部不会存在侥幸心理,有更强的责任心,让他们意识到在职行为不是暂时的行为,他的所作所为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,不能得过且过地对付了事。
7 城区功能
调整各区县发展方向及重点产业
内容: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部核心功能区、西北部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,调整各区县发展方向及重点产业,推动形成各区县主体功能清晰、发展导向明确、建设秩序规范的发展格局。建立各区县差异化发展的统筹机制,完善区级事权、财权配置和考核评价制度,建立重大项目落地市级统筹机制,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落实区县功能定位、承接中心城区疏解功能、实施人口调控挂钩机制。
解读
北京市规委相关负责人曾表示,目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正在修订,但各区定位已基本确定,会按“一主、一副、两轴、多点”的城镇空间结构,各区分别承担不同功能。
其中,一主指的是中心城区,涉及东城、西城、朝阳、海淀、石景山、丰台六区,是政治中心、文化中心、国际交往中心、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;“一副”则是即将落户于通州新城的北京行政副中心,重点发展行政办公、文化旅游和部分商务配套职能,有序推动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向市行政副中心转移,并推进城市东部地区面向区域协同发展。
“多点”则是顺义、亦庄、大兴、昌平、房山、怀柔、密云、平谷、延庆、门头沟10个新城和海淀山后、丰台河西、北京新机场地区3个重要城镇组团,会按照不同的资源禀赋,承担分类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。
其中,位于平原区的顺义、亦庄、大兴新城及新机场地区,是承接中心城功能和人口疏解、面向区域协同发展的重点地区;位于山前地区的昌平、房山、怀柔、密云、平谷、门头沟新城,丰台河西和海淀山后组团,会适度承接与环境禀赋、资源特色相适宜的功能,合理控制人口和建设规模,突出特色发展;位于山区的延庆新城,严控规模,以生态保育为重点,建设成为北京的“后花园”。
8 教育
合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
内容: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,深化学区制管理改革,针对学龄人口数量和分布情况,合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。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。适应生育政策调整,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。深化考试招生制度和教育教学改革,引导素质教育落实,促进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。探索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,畅通终身学习通道。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。深入实施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建设计划,推动部分具备条件的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。完善教育督导。引导支持社会高水平特色办学。
解读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参与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起草讨论,对于“合理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”,他表示将主要倾向于主城区,“解决远郊区的可能性不大”,因为实行非京籍儿童入学“五证”审核之后,远郊区的学位已不再紧张,反而是中心城区可能会出现学位缺乏的情况。
对于在生育政策调整后,扩大普惠性幼儿园覆盖面的问题,储朝晖认为在目前入园难的前提下,普惠的责任应由政府承担,“打通财政渠道”。他介绍,此前曾有大力办公办园解决普惠性问题的建议,但是考虑到办园体制的问题,最终合理的方法是保留多个主题办园现状,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方式支持民办园发展。
“解决政府职责定位的问题”,他说,入园难并不是没有幼儿园,而是进公办园难,其中既有享受政府资金的观念,也有公办园民办园差距大的问题,因此政府的角色应当是“托底”,而不是简单地让公办园替代民办园,或是打造条件过分优越的公办园。因此应当打通财政资金投入民办园的渠道,“我认为应当达到整个教育经费的9%”。
■ 综述
十三五规划为北京“瘦身健体”
北京的五年规划,是未来五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蓝图。
十一五,北京围绕“新北京、新奥运”的构想,努力奠定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;十二五,北京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;而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,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,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阶段。
在关键阶段,承载着“路线图”功能的十三五规划将如何描绘未来北京的发展,显得尤为重要。从去年至今,通过向公众、专家学者以及政府部门等征求意见建议,十三五规划也正在不断丰富和完善,明年初将提北京市两会审议讨论。专家认为,跟此前的五年规划相比,十三五规划重在“约束性”,将有更多约束性指标。另外,十三五规划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,成为“治病”的规划。
开局
人口调控入前期研究课题
通常,一个五年规划的起草制定,需要约两年时间。从准备动员、前期研究、征求意见,到规划起草及审批发布等,都是围绕未来五年北京将干什么,以及怎么干这个核心问题。
去年4月17日,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,北京的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也全面启动。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王安顺为组长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,市发改委作为领导小组办公室,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。
去年8月,市政府召开全市十三五规划编制部署电视电话会议,这标志着北京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。
8月6日,市发改委发布了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的53项重大课题,其中有17项重点课题,包括加强首都人口调控、调整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、京津冀协同发展等。根据课题研究类型,会安排不同经费资助,其中重点课题不超过50万元,一般课题和综合研究子课题不超过30万元,一般子课题不超过20万元。最终,中国社科院、清华大学等50余家一流学府和研究机构中标。
开放
迄今最长的公众建言活动
规划的起草不能闭门造车。今年4月,市发改委启动了以“共话十三五,同绘新蓝图”为主题的公众参与活动。从今年4月21日至9月底,迄今为止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建言活动举行(十一五和十二五分别是1个月和3个月)。最终,共有3万余人通过电话等7种渠道参与建言,提出了3万余条意见建议。
同时,多场基层座谈会、公众建言会以及市人大、市政协及多部门的调研座谈活动,也为规划起草奠定了基础。
值得关注的是,由36名专家组成的市十三五规划编制专家咨询委员会,于今年4月初成立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朱之鑫任专家咨询委主任,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、导演韩三平的入选也受到关注。
据悉,下一步规划草案将在市人大、市政协和各政府部门等征求意见,明年初提交市两会审议讨论。
改变
北京将走“瘦身健体”之路
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1年至2014年,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达到7.7%,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速。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虽然现在最后一个季度的数据还没出来,但按照目前的经济发展情况,预计十二五时期能够实现经济增长预期目标。
在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的同时,北京在自身发展中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等问题,出现了人口过多、交通拥堵、环境污染、房价高涨等“大城市病”。十三五时期,这个发展中的巨人,需要瘦身。
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丁元竹认为,十三五规划,主要将围绕北京的“四个中心”核心功能定位,来谋划北京的发展。
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认为,过去是增量发展规划,而十三五规划应该是内涵发展规划,是“治病”的规划,要把“治病”和“瘦身健体”放在重要位置。符合核心功能定位的要提升,不符合的产业市场等功能,就疏解出去。在他看来,十三五时期,应更突显“创新”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,发展的成果要让老百姓共享,缩小城乡差距。
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原校长、教授文魁认为,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性和约束性会更强,“有些不能上的就坚决不上。”文魁说,从经济实力和国际交往各方面来看,北京总的说来已经是个国际城市,现在关键是“城市病”,如果解决了城市病、优化了环境和结构,就有望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。
已有位网友浏览此新闻